新闻资讯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/新闻资讯/RX-975二溴新戊二醇全解析:反应型阻燃剂的核心优势

RX-975二溴新戊二醇全解析:反应型阻燃剂的核心优势

发布时间:2025-05-24 作者:山东日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量:92

在聚氨酯和热固性树脂行业,阻燃性能一直是配方工程师和产品开发团队的重要课题。随着环保法规不断收紧和无卤、低排放的市场趋势兴起,一类新型阻燃添加剂逐渐受到广泛关注,那就是反应型脂肪族溴类多元醇——RX-975二溴新戊二醇。

这类材料的化学结构不仅赋予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,也让其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展现出灵活的配方适配性。本文将围绕RX-975的结构特点、性能优势、典型应用场景以及与传统阻燃剂的异同进行分析,助力研发和采购人员更好地理解其价值与潜力。

山东日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生产二溴新戊二醇的厂家,如需咨询更多信息,请联系:13953615068

一、 RX-975是什么?——从结构出发理解其阻燃机制

RX-975的主要成分是二溴新戊二醇(DBNPG),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伯羟基和两个脂肪族溴原子。与芳香族溴化物相比,这种结构让RX-975具备更好的反应活性与配方兼容性。

它是一种可参与聚合反应的阻燃剂,意味着它不是像常规添加型阻燃剂那样“填进去”,而是在反应过程中与多异氰酸酯或树脂单体形成化学键。这种特性降低了迁移风险,使阻燃性能更持久稳定。

由于分子中没有芳香环,其热解过程更加温和,不易生成烟雾和刺激性气体,符合建筑和家居材料对“低烟、低毒”的需求。

二、 为什么RX-975越来越常用于硬质聚氨酯泡沫?

传统硬质聚氨酯泡沫系统中常采用含氯或含磷的添加型阻燃剂,如TCPP或TDCP,但这类阻燃剂存在一定的挥发性和环境争议。而RX-975的出现,为泡沫材料带来了新的设计思路。

主要原因如下:

参与反应,提升阻燃一致性:由于RX-975在聚合反应中与多异氰酸酯反应生成共价键,其阻燃元素固定在聚合网络中,从源头控制了迁移性问题。

适配无氟吹剂体系:目前很多聚氨酯泡沫生产正在逐步淘汰含氟发泡剂,转向水发泡或其他物理发泡体系,RX-975在这些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与发泡稳定性。

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保持性:在相同阻燃等级下,使用RX-975可以有效降低添加剂对泡沫力学性能的破坏。

加工简便:其液态或低熔点固态形式便于计量与投料,适配常规设备,无需特别改造。

这些特性使得RX-975在制冷设备保温层、建筑保温板、热水器泡沫套层等场景中使用频率日益提高。

三、 RX-975与酸酐型阻燃剂的异同

不少用户会关心:RX-975相比传统酸酐类阻燃剂(如DOPO衍生物、TCPP)有何本质差别?这类比较有助于在材料选型时更精准地做出判断。

指标RX-975酸酐类阻燃剂

化学结构 脂肪溴型二元醇 磷酸酯或有机磷化合物 

是否参与聚合 是 大部分不参与 

环境适应性 适合无卤/无氟体系 有些品类存在挥发性 

热稳定性 较高 视品类而定 

添加比例 中等偏低(通常10~20phr) 通常需要更高添加量 

残余迁移风险 极低 某些类型可能存在渗出 

可以看出,RX-975并不试图“替代”所有品类阻燃剂,而是为需要结构参与性、长期热稳定性以及特定法规合规的应用提供一种可选项。工程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泡沫的用途、发泡体系和法规要求进行合理搭配使用。

四、 配方建议与注意事项

在实际配方中,RX-975的添加量和其他发泡组分的相互作用较为关键。以下为部分工业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参考:

添加量范围:通常建议为10–20 phr(以总多元醇质量计),具体比例需结合目标阻燃等级及泡沫密度调节。

与异氰酸酯反应性:RX-975中的羟基反应性较强,但需注意控制反应热与催化剂比例,防止前期反应过快。

与其他阻燃剂的协同效应:可与部分磷类阻燃剂协同使用,达到多元素阻燃效果。

储存与混料注意事项: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空气中,以防吸湿影响成分活性。

对于研发团队而言,做小试配方验证,结合TGA热重分析与垂直燃烧测试,是制定配方策略的重要步骤。

五、 市场趋势:法规驱动下的材料转型

当前欧美及中国大陆市场,对于阻燃泡沫的法规要求不断升级,例如:

EN13501-1 B1级以上对建筑材料阻燃性能提出更高要求;

美国加州CA TB117-2013、EPA绿色化学框架逐步限制某些溴化芳烃的使用;

中国市场对新型环保阻燃剂的关注度也日益上升,特别在无氟吹剂普及背景下。

RX-975的表现恰好契合这一趋势,成为许多泡沫材料厂商的过渡解决方案之一。在未来五年,它可能会成为定制化阻燃配方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。

小结视角(不总结)

RX-975并不是一种“万 能”添加剂,但它所提供的“反应型嵌入结构 + 脂肪族溴基阻燃机制”在当前材料转型的节点上,显得恰逢其时。它不试图替代所有物质,却在多个性能维度中给配方工程师提供了另一种思路、一种结构内建的路径。如何在实际体系中用好它,并结合法规趋势做出优质组合,将成为下一步值得深研的方向。